78年次必看!童年回憶殺玩具總整理 | 78年次的你 這些卡通一定看過 | 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78年次限定
身為78年次的我們,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放學後衝到文具店看最新到貨的模型玩具。那個年代沒有手機遊戲,陪伴我們成長的是塑膠拼裝模型和閃亮亮的聖鬥士聖衣神話,現在想起來還是滿滿的回憶啊!
說到78年次最熟悉的動漫周邊,絕對不能不提這些經典:
類別 | 代表作品 | 流行年代 |
---|---|---|
機器人模型 | 鋼彈系列、變形金剛 | 1990-2000 |
聖衣神話 | 聖鬥士星矢 | 1995-2005 |
拼裝模型 | 萬代Bandai系列 | 1985-現在 |
合金玩具 | 超合金魂 | 1990年代 |
記得當時零用錢不多,存好久才能買一盒最便宜的鋼彈模型,光是看著盒子上的圖片就能開心一整天。放學後跟同學擠在狹小的模型店裡,老闆總是用台語喊「少年仔,新貨到啊!」,那種期待感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溫暖。我們這代人玩模型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工具和顏料,常常就用指甲刀當剪鉗,用立可白補色,雖然做得粗糙但特別有成就感。
現在的78年次都已經步入中年,但看到新一代的鋼彈模型還是會忍不住手癢。前陣子去西門町的萬年大樓,發現當年的模型店還在,只是老闆換成了當初常來買模型的小夥計。他笑著說現在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都會回來找童年回憶,特別是RG系列的精密模型特別受歡迎。看著店裡那些熟悉的包裝盒,突然覺得時間過得好快,當年的小男孩現在都變成會跟孩子一起組模型的大叔了。
78年次的朋友現在都在忙些什麼?職場現況大公開!這群即將邁入45歲的七年級前段班,正處在職場最關鍵的衝刺期。從身邊朋友觀察發現,大家的生活重心差異越來越大,有人拚命往上爬當主管,也有人開始思考轉型或創業,更有不少人卡在中階管理層進退兩難。
先來看看幾個常見的職場現況:
類型 | 比例 | 主要特徵 | 面臨挑戰 |
---|---|---|---|
衝刺主管層 | 約35% | 每天開會到晚上9點 | 家庭與工作平衡 |
專業職深耕 | 約25% | 拒絕升遷專注技術 | 薪資天花板 |
創業/斜槓 | 約20% | 開咖啡廳或接案 | 收入不穩定 |
轉職過渡期 | 約15% | 上職訓課程 | 適應新領域 |
其他 | 約5% | 全職家長等 | 社會認同感 |
特別要說的是,這群人在科技業的特別多正面臨轉型壓力。很多當年到竹科爆肝的工程師,現在體力明顯不如年輕工程師,開始要學習帶團隊或轉管理職。我朋友阿傑就說:「以前debug到凌晨3點都沒問題,現在11點就眼皮重,真的拚不過25歲的菜鳥啊!」
傳統產業的情況又不太一樣。在製造業的朋友很多都當到課長級了,每天最煩惱的是怎麼管好90後員工。做金融業的則是一半在衝業績,一半在擔心被AI取代。最有趣的是,這幾年看到好幾個同學跑去開早餐店或手搖飲,說是受夠了辦公室政治,想自己當老闆比較自由。
78年次的人如何規劃40歲前的人生目標?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不少即將邁入40歲的七年級生。現在是2025年,78年次的朋友已經37歲了,距離40歲只剩3年時間,確實該好好盤點現狀、調整步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務實」與「平衡」,畢竟不像20幾歲可以任性衝刺,但也不像50歲後體力開始下滑,現在正是人生黃金期。
首先建議做個現狀體檢表,把財務、健康、家庭、職涯四個面向都列出來評估:
評估項目 | 現況分數(1-5分) | 3年目標 |
---|---|---|
存款與投資 | ||
身體健康指數 | ||
家庭關係滿意度 | ||
職場競爭力 |
填完這個表格會發現,很多人可能存款勉強及格但健康亮紅燈,或是工作表現優秀卻疏於經營家庭關係。我自己身邊就有朋友拚到主管職才發現小孩都不親近他,這種失衡狀態要趁40歲前調整回來。
財務規劃特別要提醒,37歲已經不是「月光族」能任性的時候了。就算收入不高,至少要把每月薪水的20%固定存起來,這筆錢可以分成三份:緊急預備金(6個月生活費)、退休準備(定期定額基金)、夢想基金(比如進修或創業本金)。我認識一位78年次的烘焙師傅,就是靠這樣慢慢存,去年終於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職涯發展上,與其盲目追求升遷,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不可取代」。現在AI崛起很快,很多行政職可能被取代,但需要人情味或創意的工作反而更有價值。建議可以盤點自己累積了哪些跨界能力,像我表姊原本做行銷,後來自學數據分析,現在變成很搶手的數位行銷人才。
「78年次買房了嗎?這個世代的購屋困境與解方」最近成為我們這群七年級中段班最常聊的話題。身邊朋友聚會時,十個有八個都在哀嚎房價高到看不到車尾燈,明明工作十幾年了,頭期款卻還差一大截。這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薪水漲幅根本追不上房價飆升的速度,現在連蛋白區的預售屋都要每坪40萬起跳,真的讓人很無力。
先來看看這張表格,就知道我們這代人多辛苦:
項目 | 1990年代 | 2025年現況 |
---|---|---|
平均房價(台北) | 約300萬 | 飆破2000萬 |
薪資中位數 | 約3萬 | 約4.5萬(成長50%) |
房價所得比 | 約8倍 | 超過20倍 |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希望啦!身邊還是有朋友成功上車的,關鍵在於「策略調整」。第一個突破點是放下非台北不可的執念,像桃園A7、基隆暖暖這些通勤圈,價格親民很多。再來是善用新青安貸款,雖然額度有限,但至少能把自備款壓到10%以內。最實際的做法還是找幾個信任的朋友合資,先買一間來抗通膨,等之後有能力再換屋。
另外很多人都忽略「看屋基本功」的重要性。與其整天哀嘆買不起,不如每週固定看3-5間物件,久了自然會對行情有感覺。我認識一個在竹科工作的朋友,就是靠這樣磨了兩年,最後在竹東找到屋主急售的瑕疵屋,用市價7折入手。現在裝修完住得很舒服,重點是每個月房貸比租金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