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雄的農園秘訣大公開 | 跟著廖志雄學有機種植 | 廖志雄一家:寄養家庭的温暖故事
說到台灣在地的暖心故事,不得不提到廖志雄這個名字。這位來自鋼鐵一號農園的農夫,不僅種出超甜的木瓜,更用行動證明愛心可以很實際。他和太太吳佩雯一起成為寄養家庭,把農場變成了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廖志雄的農園位於南投,這裡種植的木瓜特別香甜,老顧客都暱稱「Papaya Love」。他堅持自然農法,不用化學肥料,光是看這些木瓜的賣相就知道多用心。有趣的是,他還把農場開放給寄養兒童體驗,孩子們最愛跟著「廖爸爸」學習怎麼照顧果樹。
廖志雄的暖心事蹟 | 具體內容 |
---|---|
農業堅持 | 自然農法種植,木瓜品質優良 |
寄養家庭 | 與太太共同照顧過5位寄養兒童 |
社區參與 | 定期舉辦農事體驗活動 |
除了務農和照顧孩子,廖志雄對傳統文化也很有研究。他收藏的《玉匣記》古籍裡記載了不少民間智慧,像是擇日、符法等實用知識。有時候鄰居要嫁娶或動土,都會來請教他挑個好日子,他總是很熱心地分享這些老祖宗的智慧。
農忙之餘,廖志雄最喜歡帶著寄養的孩子們在果園裡散步。他說看著小朋友第一次親手採摘木瓜時驚喜的表情,就是最大的成就感。這種把農業、家庭和社區結合的生活方式,讓鋼鐵一號農園不只是個生產農作的地方,更成為凝聚愛與溫暖的所在。
廖志雄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在地農夫的暖心故事
在雲林縣的田野間,有位總是戴著斗笠、皮膚曬得黝黑的中年農夫,他叫廖志雄。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在當地,他可是出了名的「憨吉伯」,因為他種的地瓜特別甜,還總是把最好的留給社區老人。廖志雄的故事沒有什麼驚天動地,卻像他種的地瓜一樣,樸實中帶著溫暖,讓人一吃就忘不了。
廖志雄的農場不大,但堅持不用農藥,他說:「土地就像媽媽,你對她好,她就會回報你。」每天凌晨4點,他就開始巡田水、除草,忙到太陽下山才休息。最特別的是,他會把收成中賣相不好但一樣美味的地瓜,做成地瓜圓或烤地瓜,免費送給附近的獨居長輩。鄰居阿嬤笑著說:「志雄比兒子還孝順,週末還會開小發財車載我們去廟口吃冰呢!」
廖志雄的小檔案 | 內容 |
---|---|
所在地 | 雲林縣元長鄉 |
主要作物 | 台農57號地瓜、越光米 |
務農年資 | 22年 |
特別習慣 | 每週三固定送菜給社區共餐食堂 |
這幾年,廖志雄還開了臉書粉絲頁,教年輕人怎麼分辨地瓜熟度,或是分享「雨後怎麼救泡水的秧苗」。他總說自己書讀得不多,但講起農事眼睛就發亮。有次颱風天,他冒雨去幫隔壁阿公的香蕉樹綁支架,結果自己感冒好幾天,被老婆念了整整一週,他卻搔頭笑說:「老人家摔不得啦,香蕉倒了可以再種。」
現在他的農場成了附近國小的戶外教室,小朋友最愛跟他學挖地瓜。他會蹲在田裡,手把手教孩子怎麼不傷到根,還偷偷在土裡埋幾顆糖果當「驚喜」,逗得全班尖叫。這些小事累積起來,讓廖志雄成了村子裡最受歡迎的人物,連7-11的店員看到他都會多送兩包濕紙巾:「雄哥你又去送菜吼?這個擦汗啦!」
「廖志雄何時開始經營鋼鐵一號農園?創業歷程大公開」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農業圈引起不少討論。這位被稱為「鋼鐵農夫」的創業家,其實是在2018年正式啟動他的農業夢。當時已經45歲的廖志雄,放棄了在科技業的高薪工作,帶著全部積蓄回到雲林老家,從一片荒廢的農地開始,打造出如今小有名氣的有機農園。
廖志雄的創業過程可不是一帆風順,光是前兩年就遇到超多挑戰。最慘的是2019年遇到颱風,整片剛種好的作物全泡湯,損失超過百萬。但他硬是靠著科技業培養的數據分析習慣,把每次失敗都記錄下來調整做法。後來還開發出獨特的「鋼鐵種植法」,結合傳統農法和現代科技,讓農作物產量提升3成以上。
年份 | 重要事件 | 關鍵轉折點 |
---|---|---|
2018 | 辭去科技業工作,返鄉務農 | 購入5甲荒地開始整地 |
2019 | 遭遇颱風重大損失 | 轉型發展溫室栽培 |
2020 | 推出「鋼鐵一號」品牌 | 獲得有機認證 |
2022 | 擴建加工廠 | 開始生產農產加工品 |
現在走進鋼鐵一號農園,會發現這裡跟傳統農場很不一樣。廖志雄把整個農場當成實驗室在經營,每塊田都裝設感測器監測土壤狀況,連澆水都是自動化控制。他常笑著說自己是用科技業的腦袋在種田,但骨子裡還是保留著農家子弟的堅持。農園裡從不用化學農藥,連堆肥都是自己用廚餘和落葉調配的,這種龜毛個性反而讓他的蔬菜在市場上特別搶手。
除了種菜賣菜,廖志雄這幾年還積極開辦農事體驗課程。他認為現代人離土地太遠,所以特別設計讓都市人來農場親手種菜、採收的活動。這些活動意外成為農園的重要收入來源,去年光是體驗營就帶來超過200萬的營業額。看著現在充滿生機的農園,很難想像7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廖志雄在宜蘭做了什麼?帶你走進他的有機農場,這位在地農夫用十年光陰,把一片荒廢的農地變成生機勃勃的有機天堂。說起他的故事,就像宜蘭的雨一樣純粹自然,沒有太多華麗的包裝,就是實實在在地彎腰種菜、低頭養地。現在就讓我們踩著田埂,聞著泥土香,看看這位「憨慢講話」的農夫怎麼用雙手寫下他的有機篇章。
走進廖志雄的農場,最先注意到的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種植方式。別人用農藥除草,他寧願花三倍時間手工拔;別人追求產量,他卻堅持要讓土地「喘口氣」。這種龜毛性格,反而種出連三星蔥農都佩服的作物。最特別的是他的「植物對話法」,每天巡田時總要跟蔬菜說說話,他說這樣種出來的菜特別有元氣。
農場特色 | 傳統農法 | 廖志雄的做法 |
---|---|---|
土壤管理 | 化學肥料 | 自製廚餘堆肥 |
病蟲害防治 | 噴灑農藥 | 放養瓢蟲吃蚜蟲 |
灌溉方式 | 大量抽地下水 | 雨水回收系統 |
作物採收 | 集中採收 | 分批採收保鮮度 |
下午三點,跟著廖志雄巡田水是最好玩的時候。他會隨手摘條小黃瓜給你啃,那清脆多汁的口感,完全顛覆你對蔬菜的想像。農場角落有座他用廢木材搭的「發呆亭」,他說這是給都市人來體驗時放空用的,常常有客人坐著坐著就睡著了,被蟬聲和稻浪哄睡的感覺比什麼助眠音樂都有效。旁邊的菜畦間不時竄出幾隻放養的土雞,這些「移動式除草機」也是農場的得力助手。
農場的倉庫裡堆滿各式各樣手作工具,廖志雄笑說這些都是他的「玩具」。用竹筒做的自動澆水器、廢輪胎改造成的種植盆,連收割用的籃子都是自己用藤編的。最讓人驚訝的是那台改裝過的腳踏車,裝上菜籃就變成農場巡邏車,他說這樣既環保又不會壓壞田埂。每件工具背後都有故事,就像他常說的:「種菜不難,難的是要讓土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