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一直離職怎麼辦? | 留不住員工的5大原因 | 員工流失率高的真相

員工一直離職怎麼辦? | 留不住員工的5大原因 | 員工流失率高的真相

最近很多企業都面臨「員工流失」的問題,特別是在疫情過後的職場環境,大家對於工作的想法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員工說走就走,主管們常常措手不及,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其實背後有很多原因,不只是薪水高低那麼簡單。

根據我們實際訪談幾家台灣中小企業的經驗,員工離職的原因可以歸納成這幾類:

離職原因 佔比 具體表現
薪資福利不滿意 35% 覺得加薪幅度小、年終比同業少
職涯發展受限 28% 升遷管道不明確、學不到新東西
工作環境問題 20% 同事相處不融洽、加班文化嚴重
個人因素 12% 家庭因素、健康問題、想創業
其他 5% 公司搬遷、產業前景不佳等

從表格可以看出,錢雖然重要,但只佔三分之一左右。更多人是因為覺得在公司看不到未來,或是每天上班都很痛苦。我認識一位在科技公司當主管的朋友就說,他們部門去年走了5個人,有3個是因為受不了每天開會到晚上9點,明明事情做完了還要陪主管「演戲」。

現在年輕一代的求職者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跟老一輩「吃苦當吃補」的想法差很多。有位95後的離職員工跟我說:「我寧願少賺一點,也不要每天被工作綁架12小時。」這種價值觀的轉變,讓傳統的管理方式越來越不管用。

企業要留住人才,光是加薪可能不夠。很多員工離職前其實會釋放訊號,像是開始準時下班、對公司活動興趣缺缺、請假變多等等。主管如果夠細心,是可以提前發現的。我聽過最誇張的案例是,有位員工離職前三個月就開始整理交接文件,主管居然到最後一天才知道他要走。

員工流失


員工流失是什麼?台灣企業最頭痛的人資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員工待不住、一直換人。這種情況在台灣越來越常見,特別是在服務業、科技業這些需要大量人手的產業。老闆們最怕的就是剛訓練好的員工做沒幾個月就離職,不僅浪費培訓成本,還可能影響團隊士氣和客戶服務品質。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台灣員工平均在職時間逐年下降,年輕人換工作的頻率更是高得嚇人。這背後其實反映了很多問題,像是薪資待遇不夠好、工作環境壓力大、缺乏升遷機會等等。有些公司甚至陷入惡性循環:員工一直走→業務受影響→剩下的人更累→更多人想走。

產業別 平均在職時間(年) 主要離職原因
餐飲業 0.8 工時長、薪水低
科技業 1.5 壓力大、競爭激烈
零售業 1.2 業績壓力、福利差
製造業 2.3 環境單調、發展受限

很多中小企業老闆都跟我們抱怨,現在年輕人不像以前那麼耐操,做不順心就離職。但其實問題不全是出在員工身上,公司也要反思是不是給的條件真的夠吸引人。像有些公司雖然薪水不高,但提供彈性工時、員工旅遊這些福利,離職率就明顯比較低。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世代差異,現在年輕人找工作不只在乎薪水,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公司文化這些無形的價值。有些傳統產業的老闆還停留在「給你工作就要感恩」的思維,難怪留不住人。我們採訪過幾家成功降低員工流失率的企業,發現他們共同點都是願意傾聽員工需求,把人才當成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最近跟幾個開公司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抱怨「為什麼台灣中小企業員工流失率特別高?」這個問題真的困擾很多老闆。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中小企業的員工流動率比大企業高很多,背後的原因很值得探討。

首先說到薪資福利這塊,中小企業通常比較吃虧。很多老闆會說「我們公司就像一個大家庭」,但現實是員工更在意實際的待遇。根據勞動部的資料,中小企業的平均薪資比大企業低了將近15%,而且福利制度也比較不完善。像是我朋友的公司,連最基本的年終獎金都發不出來,員工做滿一年就離職的情況特別常見。

再來看看工作環境的問題,中小企業常常因為資源有限,導致很多制度都不夠完善。比如說:


問題類型 具體情況 影響程度
升遷制度 沒有明確的晉升管道 ★★★★
培訓資源 缺乏系統性的員工訓練 ★★★☆
工作分配 一人當多人用,職責不清 ★★★★☆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小企業的穩定性比較差。這幾年疫情影響,很多小公司說倒就倒,員工自然會想找更穩定的工作。我認識一個在貿易公司上班的年輕人,兩年內換了三次工作,都是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被迫離職。這種不確定性讓年輕人更傾向去大企業求職。

最後要提的是企業文化這塊。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作風比較傳統,管理方式也很隨性,可能今天一個想法明天就變卦。年輕一代的員工特別受不了這種沒有制度的工作環境,他們更喜歡透明、有規範的公司文化。像是有個在設計公司上班的朋友就抱怨,老闆常常下班前才丟急件過來,假日還要隨時待命,這種工作模式真的讓人很難長期堅持下去。

員工流失

如何計算員工流失率?人資必學的簡單公式

最近好多公司都在煩惱員工流動率太高,但到底要怎麼算才準確呢?今天就來分享人資圈最常用的計算方法,讓你輕鬆掌握公司人員流動狀況。其實算法超簡單,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數字就能搞定,完全不用複雜的公式或專業軟體。

首先你要準備兩個基本數據:計算期間離職的員工人數,以及該期間的平均在職人數。這邊要注意喔,離職人數要包含所有自願和非自願離職的員工,但實習生或短期約聘人員可以視情況決定是否納入。平均在職人數的計算方式也很直觀,就是把期初人數加期末人數再除以二。

項目 計算方式 範例數據
離職人數 計算期間所有離職員工總和 15人
期初在職人數 計算期間第一天的在職員工數 100人
期末在職人數 計算期間最後一天的在職員工數 110人
平均在職人數 (期初人數+期末人數)/2 (100+110)/2=105

拿到這些數字後,套入公式「員工流失率=(離職人數÷平均在職人數)×100%」就能算出百分比。以表格中的範例數據來說,就是(15÷105)×100%≈14.3%。這個數字可以幫助你了解公司人員流動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科技業的流失率會比傳統產業高,所以要參考同業的標準來評估。

除了年流失率,很多公司也會計算月流失率來更即時掌握狀況。算法完全一樣,只是把計算期間縮短為一個月。要注意的是,某些行業會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比如零售業在過年後離職率通常會升高,這時候就要把時間拉長來看會比較準確。另外,新人離職率也可以單獨計算,把分子換成試用期內離職的人數就行。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