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恭解手冷知識!原來這樣來的 | 台灣人不知道的出恭解手由來 | 上廁所為何叫出恭?解答在這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灣人說「去廁所」會有這麼多種說法?像是「出恭解手」、「方便一下」、「去化妝室」等等,其實每個說法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有趣的用語,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如廁小知識,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自在。
說到「出恭」這個詞,其實是從古代科舉考場來的。那時候考生要上廁所,必須領一塊寫著「出恭入敬」的牌子,後來就簡化成「出恭」了。而「解手」的由來更有意思,相傳是明朝移民時,官兵把百姓雙手綁著押解,要上廁所就得先解開繩子,所以就叫「解手」啦!這些說法流傳到現在,都變成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了。
用語 | 由來 | 使用場合 |
---|---|---|
出恭 | 科舉考場的「出恭入敬」牌 | 較文雅的說法 |
解手 | 移民時解開綁手的繩子 | 日常口語 |
方便 | 委婉表達需要隱私 | 正式場合 |
化妝室 | 日治時期引進的用語 | 公共場所 |
現代人上廁所的習慣也跟古時候差很多。以前都是用茅坑,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抽水馬桶,公共廁所也越來越乾淨。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遇到「認馬桶」的問題,就是到陌生環境就上不出來。這種情況可以試著帶自己習慣的衛生紙,或是用手機播點輕音樂,讓身體放鬆下來。另外也要注意不要蹲太久,免得長痔瘡喔!
說到衛生紙的使用,台灣人跟香港人的習慣也不太一樣。台灣人多數是用抽取式衛生紙,而香港比較常見捲筒式。其實兩種各有優點,抽取式方便拿取,捲筒式比較環保。現在很多公共場所的廁所都會提供免費衛生紙,但建議大家還是隨身帶一包面紙以備不時之需,畢竟遇到缺紙的情況真的很尷尬。
最後分享一個冷知識:你知道為什麼有些廁所會放音樂嗎?除了掩蓋尷尬的聲音外,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發現流水聲能刺激排尿反射,所以聽到水聲會比較容易「解手」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上廁所時會不自覺地吹口哨或哼歌,都是同樣的道理啦!
為什麼台灣人説『出恭』?原來跟科舉考試有關!這個聽起來文謅謅的用語,其實是從古代科舉考場流傳下來的特殊說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挖寶,看看這個詞背後藏著什麼有趣的歷史故事吧!
在古代科舉考試的時候,考生們一進考場就是好幾天不能出來,吃喝拉撒都在小小的號舍裡解決。那時候上廁所可是件大事,為了維持考場秩序,考生要上廁所必須先舉手向監考官「申請」,而且要說「出恭入敬」這句話。這句話原本是出自《禮記》的「出入恭敬」,意思是進出都要保持禮貌。後來大家就把「出恭」簡化成上廁所的代名詞啦!
有趣的是,當時考場還會發給考生「出恭牌」,就像現在的請假條一樣。考生要掛著這個牌子才能去上廁所,回來還要繳回。這種嚴格的規定,讓「出恭」這個詞就這麼流傳下來了。現在雖然已經沒有科舉考試了,但這個詞還是活在台灣人的日常用語中,特別是一些長輩或是比較傳統的場合都還會這樣說呢!
古代科舉用語 | 現代意思 | 使用場合 |
---|---|---|
出恭 | 上廁所 | 傳統用語 |
號舍 | 考場座位 | 歷史用詞 |
出恭牌 | 如廁許可證 | 已不使用 |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真的超嚴格。考生進場前要被搜身,連帶進去的饅頭都要掰開檢查有沒有夾帶小抄。考試期間想上廁所還要這麼麻煩,難怪「出恭」會變成一個這麼特別的詞。現在我們上廁所多自由啊,想上就上,不用跟誰報備,更不用掛什麼牌子,想想還真是幸福呢!
這個詞流傳到台灣後,因為早期教育還保留很多傳統文化的關係,就這麼一直用下來了。雖然現在年輕人比較少用,但還是會在一些老一輩的口中聽到。下次聽到有人說「我去出恭一下」,可別以為是要去做什麼隆重的事情,其實就是要去解放一下啦!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人上廁所叫『解手』的由來,跟綁手移民有關?這個說法其實流傳很久了,而且背後的故事還蠻有意思的。據說在明清時期,政府為了強制移民開發新地區,會把老百姓的手綁起來押送,要上廁所時就得先解開繩子,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如廁的代名詞。
這種強制移民在歷史上被稱為「徙民政策」,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時期:
朝代 | 移民政策目的 | 執行方式 |
---|---|---|
明朝洪武年間 | 填補戰後人口空缺 | 強制遷徙江南富戶到北方 |
清朝康熙年間 | 開發台灣與東北地區 | 福建、廣東居民遷台開墾 |
清朝乾隆年間 | 平定新疆後屯墾實邊 | 甘肅農民遷往新疆 |
當時被遷徙的老百姓真的很可憐,不僅要離鄉背井,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沒有。據地方志記載,移民隊伍動輒數千人,為了防止逃跑,官兵會用長繩將移民的手綁成一串。想上廁所時就要大喊「解手」,等官兵來解開繩子才能去。這種情況持續好幾個月,難怪「解手」會變成日常用語。
有趣的是,這個詞現在在台灣某些老一輩口中還聽得到,特別是在漳泉移民後裔聚集的地方。不過年輕人多半不知道這個詞的由來了,都直接說「去廁所」或「去化妝室」。語言就是這樣,隨著時代改變,很多詞彙的原始意義都慢慢被淡忘了。
在查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不同地區對於「解手」的說法也不太一樣。像是客家人會說「放水火」,閩南人除了「解手」也會用「便所」這個詞。這些方言用語其實都反映了當時移民的生活狀況,可以說是歷史留在語言中的痕跡。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有趣的話題:『出恭』和『解手』哪個比較文雅?古人用語大比拚。這兩個詞在古裝劇裡經常聽到,但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和實際用法嗎?其實古人對於如廁這件事,可是發明了不少委婉的說法,每個詞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呢!
先說說「出恭」這個詞,它最早出現在明代,原本是科舉考場用的術語。考生要上廁所時,必須領一塊寫著「出恭入敬」的牌子,意思是出去要恭敬、回來要嚴肅。後來就慢慢變成上廁所的代稱了。而「解手」的由來更有趣,相傳是明朝移民時,官兵把百姓的手綁在一起押解,要上廁所就得先解開繩子,所以就叫「解手」啦。
下面整理幾個古人常用的如廁用語給大家參考:
用語 | 朝代 | 由來典故 | 文雅程度 |
---|---|---|---|
出恭 | 明代 | 科舉考場「出恭入敬」牌子 | ★★★★☆ |
解手 | 明代 | 移民時解開綁手的繩子 | ★★★☆☆ |
更衣 | 漢代 | 上完廁所要換衣服 | ★★★★★ |
淨手 | 宋代 | 如廁後要洗手 | ★★★★☆ |
登東 | 唐代 | 廁所多在屋子東側 | ★★★☆☆ |
說到「更衣」這個詞,現在聽起來超級文雅對吧?它源自漢代,因為當時的貴族上完廁所真的會換衣服,所以用「更衣」來代稱。這個詞到現在日本還在用呢!而「淨手」就比較直白,強調如廁後要洗手這個動作,宋代文人特別愛用。至於「登東」就很有畫面感,因為古代建築廁所多設在東側,所以說「登東」大家就知道要去哪了。
這些用語其實反映了古人對隱私話題的含蓄態度。不像現在我們直接說「上廁所」,古人可是想盡辦法用各種委婉的說法。下次看古裝劇時,聽到這些詞就不會一頭霧水啦!不過要說最文雅的,我個人覺得是「更衣」,既優雅又有歷史感,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