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岸流其實是寒流?真相大公開 | 台灣漁民都知道的中國沿岸流秘密 | 冷到爆!中國沿岸流為何這麼冷
大家知道嗎?台灣海峽冬天特別冷的時候,其實跟「中國沿岸流 寒流」有很大關係!這股沿著中國東南沿海南下的冷水,可是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天氣跟漁獲狀況呢。
這股寒流主要來自渤海和黃海,因為冬天陸地比海洋冷得快,所以沿岸海水溫度會降得特別低。當它順著海岸線往南流,經過台灣海峽時,常常會讓這邊的溫度比預期還要低個2-3度。漁民朋友最清楚了,這時候抓到的魚種都會不太一樣,像是烏魚就會跟著這股冷水南下,形成我們常說的「烏魚汛」。
特性 | 中國沿岸流(冬季) | 黑潮(台灣東岸) |
---|---|---|
水溫 | 10-18°C | 22-28°C |
流速 | 0.2-0.5節 | 1-2節 |
鹽度 | 較低 | 較高 |
主要影響區域 | 台灣海峽西側 | 台灣東岸 |
有趣的是,這股寒流遇到台灣西部沿岸時,會跟來自南方的暖水混合,形成一個很有趣的「鋒面」。這個交界處常常會聚集很多浮游生物,吸引魚群過來覓食,所以有經驗的漁民都會特別注意這個區域。有時候在衛星雲圖上,還能看到海面溫度明顯不同的交界線呢!
說到漁獲影響,這股寒流帶來的低溫會讓一些習慣溫暖水域的魚類往南遷徙,像是白帶魚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反而是一些冷水性的魚類,像是真鯛、白鯧就會比較活躍。這也是為什麼冬天去漁港,會發現攤販賣的魚種跟夏天差很多。而且因為水溫變化,連帶影響到海流的營養鹽分布,讓某些海域突然變得特別肥沃,形成意想不到的好漁場。
什麼是中國沿岸流?原來它會影響台灣天氣,這其實是沿著中國東南沿海流動的一股海流,主要來自長江、錢塘江等河流的淡水注入,加上季風吹拂形成的沿岸水流。這股海流雖然名字叫「中國沿岸」,但它的影響範圍可不止中國沿海,連台灣的天氣都會被它牽動喔!特別是冬天的時候,當東北季風增強,中國沿岸流會把比較冷的海水往南帶,這時候台灣北部、東北部的海域水溫就會下降,甚至影響到降雨和霧氣的生成。
這股海流的特性會隨著季節變化,夏天時因為西南季風的關係,流速會減弱,但冬天就變得比較強勁。而且它不只影響水溫,還會把中國沿海的懸浮物質、營養鹽帶到台灣周邊海域,影響海洋生態。像是冬季台灣北部海域常常會出現「冷水團」,就是中國沿岸流和黑潮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也會讓漁場分佈跟著改變,漁民們都得注意它的動向呢!
季節 | 中國沿岸流強度 | 對台灣的主要影響 |
---|---|---|
冬季 | 強勁 | 北部海域降溫、霧氣增多 |
夏季 | 微弱 | 影響較小,主要受黑潮主導 |
春秋 | 中等 | 水溫變化過渡期,漁場移動 |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這股海流是怎麼被發現的?其實早期漁民早就注意到,冬天捕魚時台灣北部海域特別冷,後來科學家才證實是中國沿岸流的作用。現在氣象局在預報天氣時,也會把這股海流納入考量,因為它帶來的冷水和周邊空氣交互作用後,容易讓北部、東北部出現低雲或毛毛雨,這就是為什麼基隆、宜蘭冬天總是陰雨綿綿的原因之一啦!
中國沿岸流為什麼被歸類為寒流?專家這樣説,其實跟它的水溫特性和來源有關。這股沿著中國東海岸流動的海流,雖然名字聽起來很「本土」,但其實是從北方來的「冷底仔」,水溫比周圍海域低個1-3°C,尤其在冬天特別明顯。這種溫度差異讓漁民和航海人早就注意到它的存在,現在科學家更用儀器證實了它的寒流本質。
這股海流主要分成兩段:北段從渤海、黃海下來,南段則影響到東海和台灣海峽。最特別的是,它不像其他暖流會帶來豐富漁獲,反而因為水溫低,會讓沿岸地區的冬天更冷。像台灣北部冬天常有的陰雨綿綿,就有它的「功勞」。下面是專家整理的沿岸流基本資料:
特性 | 數據 | 影響範圍 |
---|---|---|
平均水溫 | 比周圍海域低1-3°C | 渤海至台灣海峽 |
流速 | 每秒0.1-0.3公尺 | 近岸30海里內最明顯 |
季節變化 | 冬季最強、夏季減弱 | 江蘇至福建沿海最顯著 |
專家解釋說,這股海流的「寒」主要來自三個原因:第一是它源頭在北方冷水區,第二是冬季季風把表層暖水吹走後,底層冷水更容易冒上來,第三是它流經的沿岸區域剛好是大陸棚,水深淺讓冷水特徵更明顯。這種組合在全世界沿岸流中算是相當特別的案例,也難怪會被歸類為寒流。
漁民們其實早就發現,跟著這股海流走會遇到不同的魚群。夏天它勢力減弱時,台灣海峽的漁獲量就會明顯增加,因為暖水魚類比較敢靠近岸邊。而冬天它強勢南下時,連澎湖海域都能感受到水溫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老船長會說「寒流來,魚就躲」的道理。科學家現在更發現,這股海流還影響著沿岸地區的霧氣形成和空氣品質,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
漁民都知道!中國沿岸流如何影響捕魚作業,這可是討海人最關心的日常課題。台灣西部沿海的漁民特別有感,每到冬季那股從北往南流的沿岸流,簡直就像海底高速公路,把魚群一波波往南送。老船長們常說:「看水流就知道魚在哪」,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經驗談。
中國沿岸流主要分兩種季節性流向,夏天往北、冬天往南,強度可達0.5-1節。這種變化直接影響漁獲量,像烏魚就是跟著冬季沿岸流南下,這時候高雄、屏東外海的漁獲量會明顯增加。有經驗的船長都會隨水流調整作業區域,有時候差個幾海浬,漁獲量可以差到好幾倍。
季節 | 流向 | 影響魚種 | 適合作業區域 |
---|---|---|---|
冬季 | 南向 | 烏魚、白帶魚 | 台灣海峽南部 |
夏季 | 北向 | 鯖魚、鰹魚 | 東海、彭佳嶼周邊 |
實際出海時,漁民還會觀察海水顏色和溫度變化。沿岸流強的時候,海水會比較混濁,這時候用流刺網效果最好。另外要特別注意潮汐時間,大潮時沿岸流流速加快,小船作業要更小心。有些老漁民甚至能從海面漂浮的雜物判斷流速,這些都是長年累積的實戰經驗。
漁船作業方式也要跟著調整,像是拖網漁船會順著流向作業省油又省力。延繩釣則要避開流速太快的區域,免得釣組被沖得亂七八糟。最近這幾年氣候變遷讓沿岸流變得更不穩定,很多年輕漁民開始搭配衛星海流圖來輔助判斷,但老師傅們還是相信自己的經驗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