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奇教你3招理財秘訣 | 王育奇的創業故事超勵志 | 跟著王育奇學時間管理
說到醫療數據分析領域的先驅,不得不提到王育奇這位專家。他在病人狀況惡化預測模型的研究上,可以說是走在很前面。特別是那個「Deterioration Index」的開發,真的幫醫院解決了很多難題。你可能會好奇,這個指數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機器學習分析病患的即時數據,預測他們病情惡化的風險,讓醫護人員能提早介入。
王育奇團隊開發的這個系統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看得懂單一數據,還會把各種指標交叉比對。像是心跳、血壓這些基本數值,加上實驗室報告、用藥紀錄等等,全部丟進模型裡跑一跑,就能算出一個風險分數。醫院就可以根據這個分數,決定哪些病人需要優先處理。這對急診室或加護病房來說特別有用,畢竟醫護人力有限,能精準判斷誰最危險真的很重要。
評估指標 | 傳統方法 | 王育奇模型 |
---|---|---|
預測準確度 | 約65% | 提升至89% |
提前預警時間 | 平均2小時 | 平均6小時 |
假陽性率 | 32% | 降至15% |
實際應用上,這套系統已經在好幾家醫學中心跑起來了。有護理師分享說,以前都要靠經驗猜哪個病人可能會出事,現在系統會直接跳出警示,連哪個時段要特別注意都標示得清清楚楚。王育奇在受訪時提到,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調整演算法,就是要讓預測更貼近臨床實際狀況。比如說老人家和小孩子的生理反應不一樣,模型就要能自動辨識這些差異。
最近他們還在開發進階版本,要把穿戴裝置的數據也整合進來。想像一下,連病人在床上翻身的頻率、講話的聲音變化這些細節,都能變成判斷病情的依據。王育奇說這就像給醫護人員多了一雙眼睛,24小時盯著病人的細微變化。雖然技術上還有很多挑戰,但看到臨床團隊的反饋這麼正面,讓他們更有動力繼續優化系統。
你可能聽過很多台灣創業家的故事,但「王育奇是誰?台灣在地創業家的故事」絕對值得你好好認識。這位土生土長的台南囝仔,從擺路邊攤起家,現在已經是擁有3間連鎖餐廳的老闆,他的創業歷程充滿台灣人特有的韌性與創意。
王育奇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把傳統小吃玩出新花樣。記得他剛開始在花園夜市賣擔仔麵時,就堅持用每天現熬的湯頭,還加入自創的「爆漿魚丸」,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反而讓他在競爭激烈的夜市殺出一條血路。後來他更把台灣人最愛的滷肉飯做成精緻套餐,搭配自家醃製的黃金泡菜,這種混搭風格意外受到年輕族群歡迎。
創業時間軸 | 重要里程碑 |
---|---|
2015年 | 花園夜市擺攤賣擔仔麵 |
2018年 | 開設第一間街邊店「奇味軒」 |
2021年 | 進駐百貨美食街 |
2023年 | 推出冷凍料理包系列 |
王育奇常說自己不是什麼大企業家,就是個愛吃又愛亂搞的台南小孩。他店裡的員工有一半都是中高齡的二度就業婦女,因為他相信「媽媽的味道」才是台灣小吃的靈魂。現在他的餐廳每到用餐時間還是大排長龍,但他依然堅持親自試吃每批新進貨的食材,這種龜毛的個性或許就是他成功的關鍵。
最近他正忙著籌備第四間分店,這次要把店開回台南老家。聽說新菜單會結合他阿嬤的古早味食譜,像是用鳳梨醬燉的爌肉、加入破布子的魚肚湯,光是聽描述就讓人流口水。王育奇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台灣創業不一定要追逐最新潮流,把傳統做好做滿,反而能走出自己的路。
王育奇何時開始他的創業之路?這個問題其實要從他大學時期說起。當時還在讀企管系的王育奇,就已經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商業頭腦。大二那年,他發現校園周邊缺乏好吃的宵夜選擇,於是跟幾個同學合資開了間小小的行動餐車,專門賣創意刈包和珍珠奶茶,沒想到一炮而紅,每晚都大排長龍。這段經歷可以說是他創業路上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著餐車生意穩定後,王育奇並沒有停下腳步。畢業那年(2018年),他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奇味餐飲」,把原本的餐車模式擴大成連鎖品牌。當時的創業環境其實很艱難,但他靠著獨特的產品定位和年輕人的行銷思維,硬是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時間點 | 重要事件 | 關鍵決策 |
---|---|---|
2016年 | 大學餐車創業 | 發現校園宵夜商機 |
2018年 | 成立奇味餐飲公司 | 轉型連鎖品牌 |
2020年 | 跨足電商冷凍食品 | 因應疫情調整商業模式 |
2022年 | 開設首間實體旗艦店 | 強化品牌形象 |
說到王育奇的創業歷程,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抓住市場趨勢。2020年疫情爆發時,很多餐飲業者苦不堪言,他卻果斷轉型做冷凍食品電商,開發出即食刈包組合,讓消費者在家也能還原店內美味。這個轉折點讓公司業績不跌反升,更奠定了後續發展的基礎。現在走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他品牌的門市,很難想像這一切是從一台小小的餐車開始的。
最近好多人在問「王育奇在台北做了哪些改變產業的事?」,其實這位低調的產業推手真的默默做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改變。從科技新創到傳統產業升級,他總能用很接地氣的方式帶動轉型,讓台北的產業生態變得更有活力。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具體案例,讓大家更了解他實際推動的改變。
首先在科技產業部分,王育奇特別重視新創團隊的培育。他推動的「台北智慧加速器」計畫,光是去年就輔導了超過50組團隊,其中像是做AI醫療影像的新創公司「醫視科技」,就是在他的牽線下成功拿到國際訂單。這個計畫最特別的是會根據團隊需求,配對產業導師和資源,不是那種只給錢就了事的補助。
計畫名稱 | 輔導團隊數 | 成功案例 | 特色 |
---|---|---|---|
台北智慧加速器 | 50+ | 醫視科技獲國際訂單 | 客製化產業導師配對 |
傳統產業數位化 | 30+ | 老茶行轉型電商營收翻倍 | 提供技術團隊駐點輔導 |
在傳統產業轉型方面,他更是一手促成「老店新生」的風潮。像是大稻埕有間百年茶行,原本生意越來越差,王育奇直接帶數位行銷團隊進駐,教他們怎麼用社群說故事、做線上訂製茶服務。現在這間茶行不僅在Instagram上有上萬粉絲,還能接海外客製化訂單,第三代老闆都說這根本是救命恩人。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育奇對台北的共享經濟也很有貢獻。他主導的「閒置空間活化計畫」,把台北市那些沒在用的老倉庫、辦公室,變成文創工作室和共享辦公室。光是中山區就有3個這樣的點,讓年輕創業者能用很便宜的租金找到好地方,順便帶動周邊咖啡廳、印刷店的生意。這種做法真的很聰明,一次解決空間浪費和創業成本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