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這些事別再做了! | 小心!你可能正在捨本逐末 | 捨本逐末的5個生活陷阱
最近在幫小朋友找夏令營的時候,發現很多家長都在「捨本逐末」,一味追求名牌營隊或昂貴課程,反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其實與其花大錢讓小孩參加那些號稱「菁英培養」的營隊,不如先想想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暑期體驗。
常見迷思 | 實際狀況 | 更好選擇 |
---|---|---|
一定要參加國際營隊才有競爭力 | 孩子可能連基礎社交都還不熟練 | 先從社區小團體活動開始 |
課程越貴代表品質越好 | 很多平價營隊師資反而更用心 | 多比較實際課程內容 |
塞滿才藝課才不會浪費暑假 | 孩子需要自由玩耍的時間 | 保留部分時間讓孩子自主安排 |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暑假排滿各種營隊和課程。我朋友就花了十幾萬讓小孩參加全英語夏令營,結果孩子整天哭著想回家,因為根本聽不懂外師在說什麼。這不就是典型的捨本逐末嗎?與其這樣,不如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建立自信。
有些社區中心辦的營隊其實很不錯,價格親民又能認識在地小朋友。像我們家附近的活動中心就有開設自然探索營,帶孩子去河邊觀察生態,這種貼近生活的體驗反而讓孩子更開心。而且這些活動通常會配合孩子的年齡設計,不會給太大壓力。
說到家庭營,現在很流行全家一起參加的露營活動。比起把孩子單獨送去昂貴的營隊,這種全家同樂的方式更能創造美好回憶。我表姊去年就帶全家去參加過一個三天兩夜的森林體驗營,大人小孩一起搭帳篷、生火烤肉,孩子到現在都還會提起那次有趣的經歷。
1. 什麼是捨本逐末?台灣人常犯的3個生活迷思
最近跟朋友聊天才發現,原來我們台灣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捨本逐末」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東西,反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本質。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裡真的超常見,今天就來分享三個大家最容易犯的迷思,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台灣人常見的捨本逐末行為
迷思類型 | 具體表現 | 問題核心 |
---|---|---|
健康迷思 | 花大錢買保健食品卻熬夜追劇 | 忽略作息才是根本 |
理財迷思 | 省小錢喝手搖卻亂買不需要的東西 | 本末倒置的消費習慣 |
社交迷思 | 拼命經營FB按讚數卻疏遠真實朋友 | 虛擬取代真實互動 |
先說健康這塊,身邊超多朋友每天吃一堆維他命、膠原蛋白,結果晚上照樣熬夜滑手機到兩三點。其實睡眠品質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啊!那些保健食品充其量只是輔助,把作息調整好比什麼都重要。
再來是理財觀念,很多人會為了省5塊錢特地走到比較遠的超商買飲料,覺得自己很會精打細算。但轉頭就在網購時亂買一堆根本用不到的東西,這種省小錢花大錢的習慣,根本就是標準的捨本逐末。
最後是社交關係,現在大家都太在意網路上的按讚數和追蹤人數,花超多時間修圖、想文案。結果現實生活中跟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反而變少,面對面聊天時還一直在滑手機。這種把虛擬互動看得比真實關係還重要的現象,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
2. 為何我們總是捨本逐末?心理學家揭密5大原因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該先處理重要的工作,卻忍不住先滑手機、整理桌面,甚至跑去泡咖啡…這種「捨本逐末」的行為,心理學家發現其實跟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有關。今天就來看看專家分析的五個關鍵原因,這些日常小動作背後藏著超有趣的心理機制!
先來看這張表格,快速掌握五種常見心理陷阱:
排名 | 原因 | 具體表現 | 發生情境範例 |
---|---|---|---|
1 | 即時滿足偏誤 | 選擇立刻有回饋的小事 | 寧願追劇也不寫明天要交的報告 |
2 | 決策疲勞 | 重要決定前先做無關緊要的選擇 | 挑午餐菜色比思考職涯規劃還認真 |
3 | 恐懼逃避 | 用瑣事延後面對困難任務 | 突然熱衷打掃來逃避棘手的專案 |
4 | 注意力殘留 | 上件事沒做完影響下件事專注度 | 回完LINE訊息後工作效率直線下降 |
5 | 社會比較心理 | 模仿他人行為而忽略自身目標 | 看同事都在聊天就跟著放下工作 |
第一個「即時滿足偏效」特別有趣,我們大腦就像個任性的小孩,比起未來的大獎勵,更想要現在的小糖果。這解釋了為什麼明明知道運動很重要,卻還是選擇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因為流汗痠痛的代價在未來,而滑手機的快樂立刻就能享受。
說到「決策疲勞」,這在台灣職場超常見。你可能經歷過:早上開會決定一堆事情後,下午就完全不想思考重要策略,寧願去處理簡單的行政流程。心理學家發現,每做一次決定都會消耗意志力,就像肌肉會累一樣,所以大腦會自動找輕鬆的事情來做。
「恐懼逃避」這點我自己也常中招,像是寫企劃案時突然覺得該整理電腦檔案。其實這是大腦在保護我們免於面對可能的失敗,但結果往往讓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更焦慮。下次當你突然很想做某件「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時,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在逃避什麼?
3. 如何避免捨本逐末?職場老鳥的3個實用技巧
在職場打滾多年,最怕就是忙到最後發現都在處理枝微末節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核心任務反而沒時間做。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資深同事教我的實用技巧,幫你避開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的窘境。
首先,每天進辦公室第一件事不是馬上開信箱回訊息,而是花5分鐘列出「今日絕對不能妥協的3件事」。這個清單要寫在便利貼貼在螢幕邊邊,隨時提醒自己。我發現很多同事就是被臨時會議或同事求助打亂節奏,結果下班前才驚覺重要簡報根本沒動工。
第二個技巧是學會判斷任務的「核心價值」。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判斷表格:
任務類型 | 判斷標準 | 處理方式 |
---|---|---|
老闆直接交代 | 影響考績或專案成敗 | 優先處理 |
例行行政流程 | 不做會卡關但價值低 | 批次集中處理 |
同事臨時請求 | 可替代性高或非急迫 | 協商延後或轉介 |
最後是要定期做「斷捨離」的動作。每週五下午留半小時,檢視這週完成的事項中有多少是真正對目標有幫助的。我認識一個主管更狠,他直接要求團隊每月刪除5%的低價值工作,逼大家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剛開始會很不習慣,但久了反而覺得工作效率提升很多。
養成這些習慣需要時間,建議可以先從「今日3件事」開始練習。記得我們部門的Amy就是靠這招,從天天加班到現在都能準時接小孩放學,工作表現反而比以前更受主管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