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標示設計小心機 | 這些廁所圖案你看懂了嗎 | 台灣廁所標示超有創意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走在台灣的公共場所,那些廁所標示圖案其實藏著不少有趣的設計巧思?這些小小的圖案不只是告訴你男女廁在哪,更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性別平等的重視。今天就來聊聊這些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卻很少認真觀察的廁所標誌。
先說說最常見的傳統圖案吧!通常男廁會用穿褲裝的人形,女廁則是穿裙裝的造型。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地方開始改用中性化的設計,像是單純用幾何圖形區分,或是用褲裝/裙裝的剪影但不特別強調性別特徵。這種改變其實蠻重要的,因為它讓廁所標示不再強化性別刻板印象。
說到創意設計,台灣有些地方的廁所標示真的很有特色。我整理了幾種常見的類型:
類型 | 特色 | 常見場所 |
---|---|---|
傳統型 | 明確區分男女,使用經典褲裝/裙裝圖案 | 老舊建築、傳統市場 |
創意型 | 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如原住民圖騰 | 觀光景點、文創園區 |
中性型 | 淡化性別特徵,使用抽象圖形 | 新式商場、辦公大樓 |
無障礙 | 加入輪椅標誌,顏色對比強烈 | 公共設施、醫院 |
最近在台北某個文創園區看到超可愛的廁所標示,男生是用螺絲起子圖案,女生用蝴蝶結,中性廁所則是兩個圖案結合在一起。這種設計既清楚又有創意,拍照打卡的人超多!不過也有人覺得太花俏反而不好辨認,這就見仁見智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無障礙廁所標示的普及。現在的設計不僅要有輪椅圖案,還要注意顏色對比度,讓視障朋友也能辨識。有些地方會用亮黃色配黑色,或是增加盲文標示,這些細節都顯示社會越來越重視友善環境的打造。
廁所標示圖案怎麼看才不會走錯?台灣人常犯的誤解
每次去公共場所找廁所,你是不是也常常站在門口猶豫老半天?其實台灣人對廁所標示的誤解可多了,最常見的就是把穿褲子的圖案當成男廁、穿裙子的當女廁,但這樣判斷其實很容易出錯!很多地方的設計根本沒那麼簡單,像是有些文青咖啡廳會用鬍子vs口紅、帽子vs髮簪這種抽象圖案,讓人看得霧煞煞。
說到國際通用的廁所標示,其實是有標準的。根據ISO規範,男廁通常是用倒三角形或較寬的輪廓,女廁則是用正三角形或較窄的輪廓。不過台灣很多場所都自己發揮創意,搞得大家常常要猜老半天。我朋友就曾經因為標示太藝術,結果走錯廁所超尷尬,出來剛好碰到清潔阿姨,兩個人對看三秒鐘空氣都凝結了。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常見的廁所標示類型,幫大家快速辨認:
標示類型 | 男廁特徵 | 女廁特徵 | 容易誤解點 |
---|---|---|---|
傳統人形 | 平頭/褲裝 | 長髮/裙裝 | 中性打扮者易混淆 |
幾何圖形 | 方形/直線 | 圓形/曲線 | 抽象難聯想 |
物品象徵 | 菸斗/領帶 | 高跟鞋/口紅 | 性別刻板印象 |
文字標示 | 男/gentlemen | 女/ladies | 外語看不懂 |
顏色區分 | 藍色系 | 紅色系 | 色盲者困擾 |
除了圖案本身,位置也很重要。台灣習慣男左女右,但有些百貨公司為了動線規劃會反過來。建議可以先觀察門把或門縫,男廁門下方通常空隙較大,女廁則多是完全密合的設計。另外聽聲音也是小技巧,男廁常會有小便斗沖水聲,女廁則是馬桶沖水聲居多。
現在很多新式商場會用發光標示,這時候要注意顏色變化。有些地方男廁用冷色光、女廁用暖色光,但偏偏台灣人又覺得藍色是男生、粉色是女生,反而更容易搞混。上次去信義區某棟大樓,他們的廁所標示居然是綠色和紫色,當場讓一堆人愣在走廊上演內心小劇場。
為什麼台灣的廁所標示要用男女圖案?歷史演變大公開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灣的廁所標示都是用穿褲子男生和穿裙子女生的圖案來區分呢?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設計,其實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演變過程。
早期的台灣公共場所其實沒有統一的廁所標示,有些地方甚至只用文字標示「男」、「女」,但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圖像化的標示開始被廣泛採用。這種男女圖案的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當時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影響,台灣也開始採用這種直觀的圖示方式。
年代 | 廁所標示演變 | 特色 |
---|---|---|
1960前 | 純文字標示 | 僅用「男」「女」或「紳士」「淑女」等文字 |
1960-1980 | 引入圖像標示 | 開始採用穿褲子男生和穿裙子女生的簡化圖案 |
1980後 | 國際化標準 | 圖案設計更加簡潔,並加入無障礙標示 |
到了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公共建設也跟著現代化,廁所標示開始走向國際化。這時候的圖案設計變得更簡潔,男生通常是直立的人形穿長褲,女生則是穿裙子的人形,這種設計不僅容易辨識,也符合當時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有趣的是,這種設計其實隱含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比如女生就一定要穿裙子、男生一定要穿褲子這樣的性別角色期待。
隨著時代進步,現在有些地方開始出現更中性的廁所標示,甚至有用顏色區分而非性別圖案的設計。不過大多數台灣的公共場所還是維持傳統的男女圖案,畢竟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直觀的辨識方式。下次上廁所時不妨多留意一下,這些小圖案可是承載了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呢!
誰設計了這些廁所標示?台灣常見圖案設計師訪談,這個問題可能連每天使用公廁的你我都不曾想過。但這些簡單明瞭的圖案背後,其實藏著設計師們反覆琢磨的巧思。我們特別訪問了幾位在台灣公共空間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設計師,聊聊這些日常小圖標的創作故事。
設計師阿凱分享,廁所標示最難的是要在「一眼看懂」和「美感」之間取得平衡。「像男生女生的圖案,我們試過至少20種版本,最後選用褲裝和裙裝的簡化線條,因為台灣老人家普遍還是習慣這種傳統辨識方式。」他說現在有些文青咖啡廳會用抽象設計,但對公共場所來說,實用性永遠是第一考量。
以下是台灣常見廁所標示設計的演變對照表:
年代 | 男性標示特徵 | 女性標示特徵 | 流行元素 |
---|---|---|---|
1980s | 平頭造型 | 長髮波浪裙 | 手繪風格 |
1990s | 西裝輪廓 | 洋裝曲線 | 電腦繪圖 |
2000s | 幾何線條 | 裙裝剪影 | 極簡主義 |
2020s | 動態姿勢 | 多元髮型 | 包容設計 |
另一位設計師小敏提到,近年無障礙廁所的標示特別費心思。「輪椅圖案要讓人從遠處就能辨認,但輪子不能畫太細緻,否則縮小時會糊成一團。」她笑說自己曾經為了輪椅扶手角度,在便利商店廁所前偷偷觀察路人反應長達兩週。這些看似簡單的圖案,都是經過無數次現場測試才定案的。
隨著性別平等意識抬頭,現在有些場所開始採用中性廁所標示。設計團隊通常會用洗手台、馬桶等器具圖案來取代人形,或是設計抽象的人偶圖案。不過設計師們也坦言,在台灣要完全改變大眾習慣還需要時間,現階段多是新創空間或藝文場域比較願意嘗試這類創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