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住人小心!這些後果你承擔不起 | 偷偷住工廈?你可能已經犯法了 | 工廈改住宅?先看這篇避開罰單
最近「工廈住人犯法」嘅話題又再引起討論,其實呢個問題喺香港已經存在好耐,唔少人為咗慳租金或者追求獨特生活空間,都會偷偷哋搬入工業大廈住。但係咁做真係好危險㗎,唔單止違反咗《建築物條例》,仲隨時會害人害己。
工業大廈本身嘅設計就唔係用嚟住人㗎,佢哋嘅消防設施、電力系統同建築結構都同住宅大廈有好大分別。我聽過有個case,有人喺工廈單位入面自己間咗幾個小房間出租,結果因為電線負荷過大差啲引起火災。下面整理咗幾個工廈同住宅大廈嘅主要分別:
| 比較項目 | 工業大廈 | 住宅大廈 |
|---|---|---|
| 消防設施 | 只有基本滅火筒 | 有煙霧感應器、灑水系統 |
| 電力負荷 | 設計給機器使用 | 設計給家庭電器使用 |
| 逃生通道 | 通常只有一條樓梯 | 最少兩條逃生樓梯 |
| 建築物料 | 多使用易燃材料 | 防火建材為主 |
其實政府都知有唔少人住喺工廈,所以近年加強咗巡查同執法。我朋友個表哥就試過收到屋宇署嘅通知,要求佢哋限期內搬走,最後搞到要臨時搵屋,仲要罰錢,真係得不償失。雖然而家租金貴,但係為咗安全同合法,都係正正經經租返住宅單位好啲。
有啲人會覺得工廈空間大、租金平,改裝下就可以住得好舒服。但係你有冇諗過,萬一發生意外,保險公司係可以唔賠㗎!而且工廈通常位置偏遠,周邊環境複雜,夜晚返屋企都唔安全。我識得有個做設計嘅freelancer,當初貪平租咗個工廈單位做工作室兼住,結果有晚俾人爆格,損失慘重。
講到尾,工廈住人犯法唔單止係法律問題,更係關乎生命安全。與其每日提心吊膽驚俾人查,不如諗辦法搵個合法又安全嘅地方住。而家社會上有唔少過渡性房屋同租金津貼,真係有需要可以試下申請,點都好過冒險住工廈吖。

最近好多人在討論「工廈住人為什麼會犯法?台灣法規大解析」,其實這跟台灣土地使用分區規定有關。工廈顧名思義就是工業用途的大樓,按照《都市計畫法》和《建築法》,這些地方本來就不能拿來住人。但因為租金便宜,還是有不少人偷偷住在裡面,這不僅危險,被查到還會吃罰單,嚴重甚至會被斷水斷電。
台灣法規對工廈用途管很嚴,主要是安全考量。工業區的建築標準跟住宅不一樣,消防設備、逃生通道都沒按照住家需求設計。萬一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而且工業區晚上通常沒人,遇到緊急狀況求救也比較困難。政府會不定期稽查,尤其這幾年抓更嚴,就是想避免公安意外發生。
| 違規項目 | 可能罰則 | 執行單位 |
|---|---|---|
| 擅自變更用途 | 6-30萬罰鍰 | 地方政府建管處 |
| 消防設備不合格 | 限期改善或連續罰 | 消防局 |
| 違建增設隔間 | 強制拆除+罰款 | 都發局 |
很多人會問:「那我偷偷住不要被發現就好啦?」其實鄰居檢舉的案例超多,尤其現在工業區都裝了智慧電表,用電模式異常就會被盯上。之前新北就有案例,整層隔成20幾間套房,結果被檢舉後全部拆光光,房客被迫搬家超慘。還有人因為在工廈開工作室兼住家,被查到後罰了十幾萬,真的得不償失。
如果想找便宜住處,與其冒險住工廈,不如考慮合法隔套或社會住宅。雖然價格可能高一點,但至少不用整天提心吊膽怕被查。現在各縣市都有租金補貼,申請通過的話每個月能省好幾千,比違法住工廈划算多了。有些房東會騙你說「很多人都這樣住沒問題」,但出事的時候責任還是得自己扛,千萬別上當。
誰在偷偷住在工廈裡?這些族羣最常見。其實在台灣,不少工業區的大樓裡藏著意想不到的住戶,他們可能因為租金便宜、空間寬敞,或是工作需求而選擇這種非正規的居住方式。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工廈裡的”隱形居民”,看看他們都是哪些人。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台北這種高房價城市,工廈改裝的套房月租可能只要一般住宅的6-7折,對薪水不高的新鮮人來說超級誘人。雖然環境可能比較簡陋,但省下來的錢可以拿去投資自己或存起來。再來是自由工作者和藝術創作者,工廈挑高的空間很適合當工作室,有些人乾脆就直接住在裡面,省去通勤時間又能隨時創作,一舉兩得。
| 族羣類型 | 居住原因 | 常見區域 |
|---|---|---|
| 社會新鮮人 | 租金便宜、預算有限 | 新北產業園區 |
| 自由工作者 | 空間彈性、工作居住合一 | 內湖科技園區 |
| 小型創業者 | 節省成本、倉儲辦公兼住 | 台中工業區 |
| 外籍移工 | 雇主安排、集中管理 | 桃園觀音工業區 |
另外還有些小型創業者會把工廈當成辦公室兼住家,特別是做電商或需要倉儲空間的,直接住在貨架旁邊省下不少營運成本。比較少人注意的是,部分外籍移工也會被安排住在工廈宿舍,雖然合法但環境通常比較擁擠。這些工廈住戶通常都很低調,畢竟嚴格來說很多都不符合土地使用分區規定,但現實的經濟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最近這幾年還出現一種新現象,就是有些退休族把工廈改造成自己的夢想空間,像是木工工作室或收藏品倉庫,順便就住在裡面。他們看中的是工廈沒有管委會限制,可以自由改造,而且停車方便,不用跟一般社區住戶搶車位。雖然生活機能可能差一點,但對重視空間勝過便利的人來說反而很適合。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工廈改裝住家被抓到會怎樣?罰則一次看」,其實這幾年台灣抓得越來越嚴,特別是在雙北地區。工廈本來就是規劃給工廠或倉庫使用,擅自改成住家不僅違反《建築法》,還會影響公共安全,像是消防設備不足、逃生通道被阻擋這些問題都很危險。今天就來跟大家詳細說明被抓到會面臨哪些處罰,讓想省房租的朋友三思而後行。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罰款,根據違規情況輕重,罰鍰金額差很多。如果是第一次被抓到,通常會先開單要求限期改善,但要是屢勸不聽或情節嚴重,罰款可能直接跳到最高額。另外還會被要求恢復原狀,這些拆除跟搬遷的費用加起來,可能比省下的租金還要貴上好幾倍。更麻煩的是,有些案例還會被斷水斷電,到時候連基本生活都有問題。
| 違規情況 | 罰鍰金額 | 其他處分 |
|---|---|---|
| 首次查獲 | 6-30萬新台幣 | 限期改善 |
| 拒不改善 | 30-60萬新台幣 | 強制拆除 |
| 造成公安危險 | 60-100萬新台幣 | 斷水斷電 |
除了罰錢之外,其實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後續的法律責任。像是有房客在改裝的工廈發生意外,房東可能要負民事賠償責任,嚴重甚至會吃上刑事官司。去年台中就有一個案例,因為隔間材質不符合防火標準,火災時造成租客受傷,最後房東被依過失傷害罪起訴。另外如果被認定是「二房東」轉租牟利,還可能涉及稅務問題,國稅局會來查是否如實申報租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