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不學學壞的?這習慣母湯喔 | 為什麼人總愛學壞不學好? | 學壞超容易?心理師揭密原因
最近發現身邊好多人都有「好的不學學壞的」這種毛病,明明身邊一堆好榜樣可以參考,偏偏要去學那些亂七八糟的習慣。就像我表弟最近迷上改車,整天在社團看人家飆車影片,我阿姨氣到說:「隔壁王伯伯兒子考上公務員你不學,學這些有的沒的!」
這種情況在生活裡真的超常見,特別是在網路時代,壞事傳千里的速度比好事快多了。我整理了幾種最容易被「學壞」的情境:
情境類型 | 容易被學的壞習慣 | 其實可以學的好榜樣 |
---|---|---|
職場文化 | 上班滑手機、推卸責任 | 主動學習、團隊合作 |
社交媒體 | 炫富、造假人設 | 分享實用知識、正向生活 |
家庭相處 | 頂嘴、不理家務 | 分擔家事、體諒父母 |
金錢觀念 | 過度消費、跟風買奢侈品 | 儲蓄理財、投資自己 |
前陣子去銀行辦事就遇到一個經典案例。櫃檯小姐跟我抱怨,現在年輕人辦信用卡都只問「哪張回饋最多」,完全不管自己能不能負擔,反而隔壁退休的阿伯來辦定存,年輕人卻覺得老土。這不就是標準的「好的不學學壞的」嗎?
我朋友在航空公司上班也常遇到這種狀況。有些旅客看到網紅在飛機上拍抖音挑戰,就學著在機艙裡大聲喧嘩,完全無視空服員勸導。但其實同班機有位老先生每次都會默默幫忙收拾鄰座的垃圾,這種暖心舉動反而沒人學。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最近很紅的社群帳號安全問題。好多人看到朋友用簡單密碼就跟著用,結果被盜號才在那邊哭。明明社會安全局網站都有教怎麼設強密碼,還提供雙重認證,但就是有人嫌麻煩不學,等到出事了才後悔莫及。
為什麼小孩總是好的不學學壞的?家長必看5個關鍵原因
每次看到小朋友學一些壞習慣特別快,家長們一定很頭痛吧!其實這背後有幾個很真實的原因,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5個關鍵點,讓爸媽們更了解小朋友的學習模式。
首先,壞習慣往往比好習慣更容易獲得立即回饋。像是說髒話可能立刻引起同儕大笑,或是耍賴就能馬上得到想要的東西,這種即時滿足感對小朋友來說特別有吸引力。相對的,像是整理房間、按時寫作業這些好習慣,往往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看到效果。
5個關鍵原因分析
排名 | 原因 | 具體表現 |
---|---|---|
1 | 壞習慣容易獲得立即回饋 | 說髒話被同儕注意、耍賴得到想要的東西 |
2 | 模仿對象的影響力 | 電視、網路、同儕中的”酷”行為 |
3 | 家長無意間的強化 | 對壞行為過度反應反而讓孩子覺得有趣 |
4 | 好習慣需要更多自制力 | 坐得住、專心等需要較多努力 |
5 | 環境中的壞榜樣太多 | 現實生活中壞行為更容易被觀察到 |
再來就是模仿對象的問題。小朋友最會模仿他們覺得”酷”的人事物,而現實中往往是那些打破規則的行為更容易被注意到。電視、網路上的內容,或是班上比較活潑外向的同學,都可能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家長們可能會發現,明明在家教得好好的,一上學沒多久就學到一些奇怪的言行。
第三個原因是家長無意間的強化。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壞行為反應過度,反而讓孩子覺得這樣做能獲得關注。比如說小朋友說了一句不雅的話,家長大驚小怪的反應,可能讓孩子覺得這很有趣,下次更想說來看看爸媽的反應。相對的,好行為往往得到的是平淡的讚美,吸引力自然就沒那麼強。
第四點是好習慣通常需要更多的自制力。像是安靜坐好、專心寫作業這些行為,對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來說本來就比較吃力。而壞習慣往往能讓他們快速釋放精力或情緒,自然更容易被選擇。
最後一個關鍵原因是環境中的壞榜樣實在太多了。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網路世界,壞行為總是比較醒目、更容易被觀察到。好行為往往比較低調,不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和模仿慾望。
「同事都在偷懶摸魚,我該跟著學壞嗎?職場生存指南」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上班族都糾結過。看到隔壁同事整天滑手機、追劇,工作卻都推給你做,心裡難免不平衡。但先別急著跟風,職場就像一場馬拉松,短暫偷懶可能很爽,長期下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首先,要搞清楚同事是真摸魚還是假摸魚。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很閒,其實私下在處理重要專案;也有人是真的擺爛。建議先觀察一陣子,別急著下結論。你可以偷偷記錄同事的工作模式,看看他們是不是在關鍵時刻特別給力,還是真的完全沒在做事。
觀察重點 | 真摸魚 | 假摸魚 |
---|---|---|
上班時間行為 | 長時間追劇、打遊戲 | 偶爾休息但多數時間專注 |
工作成果 | 常出包、進度落後 | 準時交件、品質穩定 |
主管態度 | 常被點名批評 | 偶爾閒聊但不受責備 |
如果真的遇到團隊裡有人長期擺爛,與其跟著學壞,不如想想怎麼保護自己。最實際的做法就是把工作進度和溝通記錄都保存好,避免背黑鍋。例如用email確認工作分配,或是定期向主管回報進度,這些都是職場必備的自保技巧。
另外,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不如專注提升自己的價值。多學點新技能、主動承接重要任務,這些都是摸魚同事搶不走的競爭力。畢竟公司裁員時,第一個被開刀的通常都是那些可有可無的冗員。職場上最聰明的生存之道,不是比誰更會偷懶,而是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
學生時期最容易學壞的3個時間點,老師沒告訴你的事,但這些關鍵時刻真的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作為過來人,我發現學校很少教這些,但這些轉折點卻是孩子最容易走偏的時候。今天就來聊聊那些家長和老師都該注意的「危險時段」。
第一個危險期是國小升國中的暑假,這個空窗期超可怕!小朋友突然從被管很緊的國小環境,變成沒人盯的自由狀態。很多孩子會在這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網咖、抽菸,甚至是幫派。我表弟就是這樣,原本是個乖寶寶,結果那個暑假跟著鄰居大孩子混,整個人都變了。家長真的要特別注意這段過渡期,別以為孩子還小就放生。
第二個是高中二年級,這時候課業壓力大到爆炸,偏偏又是最叛逆的年紀。很多學生會用錯誤方式紓壓,像是:
常見紓壓方式 | 潛在風險 |
---|---|
熬夜打遊戲 | 作息大亂影響健康 |
抽電子煙 | 尼古丁上癮 |
逃課出去玩 | 學業跟不上 |
最後是大學新鮮人時期,離家住宿後完全沒人管。我大學室友就是這樣,第一學期就玩到被二一。夜衝、夜唱、聯誼,突然擁有太多自由反而不知道怎麼管理自己。更可怕的是有些會接觸到賭博或毒品,等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
這些時間點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孩子處於過渡期,既想要獨立又缺乏自制力。與其等出事才來補救,不如提前打好預防針。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的交友狀況,老師也能在這些關鍵時刻多關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