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東門必吃5間老店推薦 | 東門市場隱藏版美食地圖 | 台北東門散步路線大公開
說到台北城東門,老台北人都習慣叫它「景福門」,這座古色古香的城門可是見證了台北城的百年風華。每次經過仁愛路圓環,總會被它那紅磚灰瓦的樣貌吸引,特別是傍晚打上燈光後,整個城門就像穿越時空一樣,把現代車水馬龍的畫面襯托得更有味道。你知道嗎?它可是清朝時期台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還保持原貌的門樓喔!
這座城門可不只是好看而已,周邊藏著超多在地人才懂的小秘密。像是城門下方的石獅子,老一輩都說摸牠的頭能帶來好運,所以常常看到路人經過順手摸一把。附近巷弄裡還有幾家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小吃,賣的刈包和四神湯都是從阿公輩就傳下來的古早味。最特別的是,每年元宵節前後,東門附近會突然冒出好多賣傳統燈籠的攤販,那場景簡直像回到舊時光。
東門小知識 | 詳細內容 |
---|---|
建造年代 | 1882年(清光緒8年) |
建築特色 | 閩南式風格,雙層歇山頂 |
周邊景點 | 自由廣場、永康街、中正紀念堂 |
最佳拍照時段 | 清晨6-8點或黃昏4-6點 |
最近發現很多年輕人喜歡來這裡拍婚紗,尤其愛挑城門前的階梯當背景,紅色磚牆配上白色婚紗特別有復古感。附近居民說常常看到新人在這裡擺pose,連外國觀光客都會停下來拍照。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城門24小時都看得到,但內部空間只有特定時間開放參觀,想進去看看清代城牆構造的話,記得先查好時間免得撲空喔!
說到東門的日常,最有趣的就是看它怎麼融入現代生活。早上是附近上班族買早餐的必經之路,中午變成觀光客找餐廳的地標,傍晚則聚集了散步的居民。有時候還能看到街頭藝人在城門下表演,二胡聲混著捷運進站的提示音,這種新舊交融的氛圍,大概就是台北最迷人的地方吧。
台北城東門歷史故事:這座古城門見證了哪些歷史變遷?每次經過忠孝東路與中山南路口,那座紅磚灰瓦的東門(景福門)總是靜靜佇立,彷彿在向路人訴說著台北城的百年滄桑。建於1884年清朝時期,它可是台北府城五座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從清代、日治到現在,看盡了這座城市的興衰起落。
你知道嗎?東門最初叫做「景福門」,取自《詩經》中「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吉祥寓意。當時的城門可是有護城河環繞,門上還設有砲台,是防衛台北城的重要關卡。日治時期為了拓寬道路,把城牆都拆了,唯獨留下幾座城門,東門就是其中之一。戰後因為位處重要路口,還差點被拆掉改建圓環,好在文化界極力爭取才保留下來。
時期 | 東門的重要變化 | 週邊發展狀況 |
---|---|---|
清朝(1884) | 建為台北府城東側主要出入口 | 城內為行政中心,城外多農田 |
日治(1900) | 拆除城牆保留門樓,更名「東門」 | 開始出現西式建築與商店 |
戰後(1966) | 因應道路拓寬計畫面臨拆除危機 | 周邊商業區快速發展 |
現代 | 列為國定古蹟,夜間有景觀照明 | 成為台北重要地標與打卡點 |
走在東門周圍,你會發現這裡融合了不同時代的印記。城門旁就是繁忙的捷運站,對面是現代化的銀行大樓,但轉個彎就能看到傳統市場和老茶行。特別是每年元宵節,東門會掛上大紅燈籠,新舊交融的畫面特別有味道。附近的永康街商圈也是因東門而發展起來的,從早期的公教住宅區變成現在充滿文青咖啡廳的熱門去處。
東門的建築細節也很有意思,像是門洞上方的「景福門」石匾依然清晰可見,門樓上的女兒牆和槍眼都保持原貌。最特別的是它的屋頂形式-重簷歇山式,這在台灣古城門中相當少見。雖然經過幾次修復,但工匠們都盡量使用傳統工法與材料,讓東門維持著古樸的風貌。現在每到傍晚,打上燈光的東門更顯莊嚴,不少攝影愛好者會特地來捕捉這個畫面。
台北城東門在哪裡?帶你找到這座隱身都市的古蹟
每次經過台北車站附近,你有沒有注意到那座紅磚老城門?它就是台北僅存的清代城門之一——東門(景福門)。這座古蹟就藏在忠孝東路、中山南路交叉口,被高樓大廈包圍卻依然氣勢不凡,是台北發展史的重要見證。
東門建於1884年清朝時期,當時台北城共有五座城門,現在只剩東門和北門保存較完整。特別的是,東門曾經因為道路拓寬差點被拆除,後來整座城門往東南方移動了50公尺才保住。現在看到的模樣是經過多次修復的結果,連屋頂上的鴟吻裝飾都按照古法重現,細節超講究!
東門小檔案 | |
---|---|
建造年代 | 清光緒10年(1884年) |
原稱 | 景福門 |
現址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 |
特色 | 紅磚砌造、歇山式屋頂 |
交通方式 | 捷運善導寺站5號出口步行5分鐘 |
想近距離欣賞東門的話,建議傍晚時分來最棒!夕陽把紅磚照得發亮,搭配車水馬龍的現代街景,新舊交融的畫面超適合拍照。附近上班族都知道,東門圓環周邊的榕樹下經常有街頭藝人表演,坐在城牆邊聽音樂、看歷史建築,是都市裡難得的小確幸。
雖然東門現在被車流環繞,但仔細觀察還是能找到當年的護城河遺跡。城門內側的石碑記載著遷移歷史,門洞上方的「景福門」匾額雖然斑駁卻很有味道。下次經過時不妨放慢腳步,摸摸這些超過140歲的老磚頭,感受一下台北城的古老記憶。
為什麼台北城東門又叫景福門?原來跟清朝有關!每次經過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前那座古色古香的城門,總會好奇它背後的故事。這座建於1882年的城門,其實是清代台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築,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防禦才興建的,而「景福」這個名字可是大有來頭,跟清朝的吉祥話文化密不可分呢!
清朝時期特別喜歡用吉祥字來命名重要建築,像「景福」就是取自《詩經》中「以介景福」的典故,意思是祈求上天賜予大福氣。當時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門都有各自的吉祥名稱,東門因為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被認為是充滿希望的方位,所以特別被賦予這個寓意美好的名字。不過日治時期後,這些城門的官方名稱都改了,只有「景福門」這個民間稱呼被保留下來。
說到這座城門的建築特色,可是融合了中式與西式的風格,非常特別!最明顯的就是那個半圓拱形的門洞,跟傳統中國城門的方形設計完全不同。而且仔細看會發現,城牆上還有當年設置槍砲的射擊孔,這些都是清代城防的重要證據。現在雖然已經沒有防禦功能了,但站在城門下還是能感受到當年的氣勢。
時期 | 名稱變化 | 主要特色 |
---|---|---|
清朝 | 正式名稱為「照正門」,民間稱「景福門」 | 中式城樓結合西式砲孔設計 |
日治時期 | 改稱「東門」 | 拆除甕城,周邊道路拓寬 |
戰後至今 | 官方名「東門」,民間仍慣稱「景福門」 | 列為國定古蹟,成為台北地標 |
現在看到的景福門其實是經過多次整修的樣貌,最早周圍還有護城河和甕城等防禦設施,後來因為都市發展都被拆除了。最有趣的是,雖然官方名稱早就改成「東門」,但老台北人還是習慣叫它景福門,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上百年。下次經過時不妨停下腳步看看,門洞上方還保留著當年「景福門」的石匾呢!